一、背景描述
中高职院校的岗位实习工作主要是在校外企业进行,实习单位比较分散,难以实施统一管理。若再缺乏企业的协同,高职院校对实习生的管理更难做到周密详实。同时,部分企业存在“实习生就是来打工”的错误认识,疏于对实习生理论知识、技能水平的有效认知,在德育管理和心理辅导等方面也重视不够。如何破解以上难题?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形成与企业协同的学生实习管理服务机制,构建贯穿学生岗位实习全过程的教育、教学、安全保障的管理系统,为实习生的职场能力提高与职业素养提升提供更为完整的支撑体系。
二、主要做法
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坚持以育人为目的,整体推进了实习管理工作从理念到模式、从制度到行动的管理创新。在学生岗位实习管理中,以学生为本,实行“优先准入”的实习单位遴选办法;系统设计,做到学生实习方案“量身定制”;创建平台,实现信息化规范实习管理;“双导师五组”同施,全面保障学生权益安全;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切实保障实习安全管理,使学生实习管理工作在校企协同下,系统规范开展。
(一)以学生为本,实行“优先准入”的实习单位遴选办法
多位整合,积聚学生实习就业企业群体。学校遴选的实习单位来源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学校多年来长期紧密合作的企业;二是上级部门和学校师生主动向学校推荐的优秀企业。
设置条件,遴选优秀企业安排实习生。学校职能部门组织分院实习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对企业进行考察,将“有发展前景、有安全保障、能协同育人、有收入保证”作为遴选条件。
跟踪调研,依据两个评价固定合作单位。实习开始后,学校领导会定期走访企业,了解企业人才需求,考察学生实习情况。除此之外,学院会安排专业相关教师进入企业跟踪实习,教师进入企业后需进一步了解企业的管理、安全、薪资、文化等条件,同时走访岗位实习学生,了解他们对实习岗位、企业实习氛围等的真实想法。随后,学校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汇总,形成对企业的综合评价,以此作为选择企业成为固定合作单位的依据。
(二)系统设计,做到学生实习方案“量身定制”
学校长期探索,形成了符合校情、生情的三步实习方案制订办法,做到对每个学生“量身定制”。第一步,实习安排前,学校职能部门首先制订含有实习起止时间、实习工作要求、安全管理要求等关键要素的总体计划。第二步,各专业教研室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研制包含实习阶段技术技能培养要求、职业素养提升要求、毕业论文(设计)等核心内容在内的专业实习方案。第三步,落实到学生个体的实习方案制订。实习学生根据自己所在企业、岗位的具体情况,继续添加含有个人专业技能发展、专业理论学习、实习岗位要求、工作日程安排、企业与学校双导师安排等内容的实习方案。
(三)创建平台,实现信息化规范实习管理
由于实习学生基数大,范围广,依靠传统路径和行政手段很难实现对实习工作的可观测、可分析、可统计、可量化、可操作、可评价等系统管理。为此,学校推进工学云实习管理平台,新增了实习地理位置定位跟踪、数据分析、系统预警三种管理功能,兼容了认识实习、岗位实习二类实习管理。通过分期培训,规范了师、生在网络环境下交互使用平台的操作流程。借助平台设置的学生日志管理、学生周志管理、师生互动交流、实习报告、总结评定、信息综合查询等功能模块,保障并实现了对岗位实习教学的过程管理。
(四)“双导师五组”同施,全面保障学生权益安全
学校采用“以双导师为基础的双线并行五组同施”的管理模式,即实施由学校和企业“双导师”为基础的“双线并行”,“五组”(德育管理组、技能指导组、理论教学组、心理健康指导组、调研工作组)共同开展管理的模式。
德育管理组。以校企“双导师”为基础,通过现场管理和网络管理“双手段”,立足校外实习基地与校内教学场所“双场所”,指导教师与企业导师及时联系,了解实习学生在职业道德与素养、社会公德与责任等各方面的情况,对实习学生开展跟踪式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实习行为管理,对学生出现的行为偏差及时指导和纠正。
技能指导组和理论教学组。由校企“双导师”利用企业或学校的设备条件,共同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双内容”的指导。对学生实习期间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要求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实习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与企业要求的贴合程度,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尽快达到岗位需要的技能水平。
心理健康指导组。以学校教师为主导,在企业人员的协助下,在企业、学校不同场所、不同环境中开展工作,了解实习生在企业岗位上的心理状况。通过调查与交流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制订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心理健康辅导方案,并采用跟踪指导的方式加以调适,使学生逐步适应从学校人向企业人角色转变的过程。
调研工作组。负责实习管理过程中各项调研问卷的设计、审核,调研工作的实施、结果的分析与调研报告的撰写,调整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
(五)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切实保障实习安全管理
学校将安全教育与安全保障相结合,从“企源”“师源”“生源”三方面入手,做好实习学生安全管理。安全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学校规定,在学生进入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前,必须通过安全培训和考核,为学生形成职业安全素养奠定基础;学校组织每一批实习学生召开实习工作指导会,针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指导学生知晓安全事项;企业对实习生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即企业安全要求、车间安全规范、班组安全事项教育。在学校遴选企业的条件中,将安全管理状况作为“一票否决”的指标。同时重视实习过程的安全管理,企业导师、指导教师和实习学生本人都要承担实习安全管理的责任。学校还要求企业为所有实习学生购买实习安全保险,用于处理安全事件发生后的相关事宜。
三、成果成效
学生实践能力更强。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岗位上实践,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确保了实践效果,提升岗位能力和职业能力,使学生成长为合格的职业人。多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处在全省高校的第一方阵,被江西省教育厅评为就业先进单位。2009年以来,学徒制试点专业就业率达到95%以上,校企生满意度100%,学校连续多年被合作单位授予优秀校企合作院校。
校企合作更深入。长期的校企合作,双方在需求、目的和理念等方面有更深的了解,使得校企联系更为密切,关系更为牢固,校企文化得到进一步融合,为实施“校企双制”等深度校企合作模式夯实基础。通过长期探索与积累,学校逐渐形成了校企协同的实习管理系统,校企深度合作,共育技术人才。
四、经验总结
学校今后将在以下两个方面继续探索与建设。一是实习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随着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不断推进,实习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升级建设已列入十四五规划。学校将建设从学生入校至毕业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学生的实习信息化管理将更加系统和高效。二是对“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校中厂由校企双方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企业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与指导,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考核评价,将学生学习和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纳入考核范畴,创新评价方式和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