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校开展了以“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从抗战烽火到民族复兴: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为主题的思政开学第一课活动。
课堂伊始,思政教师以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为切入点,带领同学们回溯那段山河破碎却斗志昂扬的岁月。在“伟大抗战精神的形成与丰富内涵”环节,教师通过历史影像、文献资料与鲜活案例相结合的方式,生动阐释了抗战精神的诞生背景——它是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中凝结而成的精神瑰宝。随后,教师深入解读了抗战精神的核心内涵: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从杨靖宇“胃里只有棉絮和树皮仍坚守阵地”,到无数普通民众自发组织抗日游击队,每一个身影都诠释着对祖国的赤诚;是“视死如归、宁为玉碎”的民族气节,赵一曼面对酷刑坚贞不屈,用生命践行“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誓言;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台儿庄战役中将士们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更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物资匮乏、敌我力量悬殊的困境中,中国人民始终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最终迎来抗战胜利。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了抗战精神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先烈用生命与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
在“伟大抗战精神的重大时代价值”环节,思政教师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引导同学们思考抗战精神在当下的意义。教师指出,新时代虽远离烽火硝烟,但抗战精神依然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撑。从科技领域攻坚克难,科研工作者以“百折不挠”的信念突破“卡脖子”技术,到疫情防控中无数人践行“匹夫有责”的担当,坚守抗疫一线;从中职学子深耕专业技能,以“精益求精”的态度追求职业理想,到全社会凝聚力量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化强国,抗战精神始终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的生机。教师强调,作为未来的技术技能人才,中职学子肩负着“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助力民族复兴的重任,更应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以爱国情怀坚定理想方向,以英雄气概直面学习与未来工作中的困难,以坚忍不拔的信念追求卓越,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
课堂上,同学们专注聆听、积极互动,不少同学在课后分享感悟。2024级数控专业学生小刘表示:“以前对抗战历史的了解停留在课本上,这堂思政课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抗战精神的力量,也明白了我们这代人肩上的责任。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争取成为能为国家贡献力量的技能人才。”
此次思政开学第一课,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到思政教育中,不仅让学生们深刻理解了抗战历史和抗战精神的内涵,更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强国使命担当,为新学期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未来,我校将持续深化思政教育,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传承红色基因,引导更多学子在铭记历史中坚定方向,在缅怀先烈中凝聚力量,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思想政治理论
2025年9月5日
编 辑:刘爱玲
一审一校:黄结义
二审二校:倪 龙
三审三校:韩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