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优术,善知力行
招生热线: 0701-2086028
描述

让青少年在研学旅行中获得更多文化滋养

浏览: 时间:2024-05-23 分类:学部动态
例如,山东曲阜围绕孔子文化提出跟着课本去旅游的理念,推出了做一次孔子学生孔子密码跟着孔子去游学等一系列研学旅行产品,打造了三礼体验公益拜师礼皮影戏表演等研学旅行体验项目,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儒家文化
中国旅游报2023-08-23

作者:熊海峰 靳承卓


研学旅行是一种教育与旅游融合的特殊形态,具有独特的内涵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016年十一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人们对研学旅行的认知日趋深入,研学旅行市场不断扩容。2022年中国研学旅行人次突破600万,预计今年有望再创新高。

游学一直是中国传统教学的重要方式。现代意义上的研学旅行可谓是对这一古代教学方式的传承与创新,是以“研”为基础、“学”为目的、“游”为载体、产业化为支撑的一种寓教于游的教学方式。

所谓“研”,就要激发游客的主动性、参与性与思辨性;所谓“学”,就要让游客有获得感、成就感和责任感;而“游”则是实现以研促学、以行促知的重要形式与载体,要求具有主题性、趣味性和体验性。只有将三者深度融合,才能让研学旅行更好发挥增长知识、体悟文化和提升修养的作用。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从业者就研学旅行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然而,火热的研学旅行市场需要“冷思考”,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一是优质研学资源供给不足。例如,“能玩又能学”的博物馆成为研学旅行的重要目的地,但大量研学旅行团在短时间内集中涌向热门场馆,造成“预约难”“抢票难”。

二是研习与体验深度不够。一些研学旅行团在宣传上承诺深度研学,然而却由于研学导师不足或基于时间和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实际上只停留在“到此一游”的较浅层面。

三是文化内涵与魅力有待提升。不少研学旅行团打着“文化研学”旗号,宣称为青少年搭建起思接千载、增强文化自信自强的平台,实际上却既不“研”也不“学”,难以让青少年感受到研学旅行的文化魅力。

究其原因,症结还是在于对旅游与教育的规律和特征认识不深刻,在发展理念上过分强调旅游逻辑而非文化与教育目的;对开展研学游的责任意识和价值意义把握不深刻,并未慎重地将其视为提升青少年综合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对青少年旅游与学习心理的研究不深刻,产品内容与呈现手段相对单一。整体来看,研学旅行市场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建议未来从以下方面加强改善。

一是创新设计理念。积极转变过于强调旅游导向的思维,强化研学旅行的教育目的。研学旅行组织者需要考虑研学对青少年成长的长远影响,聘请既懂教育又懂旅游的专业人才进行规划设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研学旅行产品与服务,让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充分接受文化的熏陶。例如,山东曲阜围绕孔子文化提出“跟着课本去旅游”的理念,推出了“做一次孔子学生”“孔子密码”“跟着孔子去游学”等一系列研学旅行产品,打造了三礼体验、公益拜师礼、皮影戏表演等研学旅行体验项目,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儒家文化。

二是丰富文化内涵。结合青少年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深挖文化内涵,做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解读,阐释好传统文化的新意蕴与新内涵,推出趣味化、年轻化的研学旅行活动,找到文化研学的“正确打开方式”。例如,河南省光山县对司马光小镇、非遗花鼓戏等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开发,推出了艺见戏剧营、小鬼当家杂货铺、艺术狂欢大巡游等趣味研学旅行项目,赋予光山历史与民俗文化以时代新意。

三是营造文化体验。突破“走马观花”的研学旅行形式,结合青少年求新、求奇、求异的心理特点,将人工智能、虚拟体验等现代科技融入研学新场景,推出研学旅行新产品,引导学生以沉浸体验和科学解密的方式收获知识。例如,广东岭南金融博物馆根据馆藏资源和历史故事开发了实景解密游戏,构建了沉浸式研学场景,引导学生以“游戏解谜”的方式开展研学活动,增强对当地特色历史文化的兴趣与了解。

四是加强规范管理。根据我国研学旅行发展实际与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做法,在国家层面制定详细的行业标准和管理细则,设定研学旅行的导师标准、课程标准、收费标准以及流程标准等,对研学旅行进行规范化管理。推动创建一批资源丰富、课程体系健全、活动特色鲜明、安全措施完善的研学实践活动基地,建设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研学旅行产品与线路品牌,发挥好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教育、文化和旅游等部门需要加强联动,形成协同管理与推进的联动机制,为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让青少年在研学游中获得更多文化滋养,有更多的获得感、自豪感和责任感。